查看完整版本: [先自在感受自己,我們才能真摯體貼他人] [佚名] [洪爺的家]
頁: [1]

lucy74613 發表於 2019-3-18 06:40 AM

[先自在感受自己,我們才能真摯體貼他人] [佚名] [洪爺的家]

【標題】:先自在感受自己,我們才能真摯體貼他人
【作者】:佚名
【轉載地點】:洪爺的家
【文章內容】:



面對親子關係的脆弱,我們可以先放下「努力」,承認自己和孩子的無能為力。因為你知道,我們不會變糟、也不是沒救,而是這回合結束,都需要放手休息。而當我們想要休息、改變計畫、喊個暫停來照顧自己時,可以適時做出選擇,不再感到罪惡。

成長是漸進的,卻不一定每個步驟皆順利。就像復健一樣,需要用盡全身力氣去伸展那些已退化,或者久久沒有被好好使用的肌肉。這過程會痠、會痛⋯⋯但堅持下去,並好好體驗那些歷程,便能發掘改變的美好。

停下來,開啟覺察與感受,並觀照自己。
相信自己是個血肉之軀,不應無限制的忍受需求不被滿足、情緒不被照顧。
允許自己不但是個父母,更是值得的自己。

取自《父母的第二次轉大人》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這一篇內容實在豐富,作者對自己的分析,成了相當優質的教材。

在這篇文章裡,我們看到孩子如鏡、關係如鏡。作者透過孩子來讓自己更好,期望能回過頭來也讓孩子更好。

為自己負責,但不沉溺於自責。作者在這邊,示範了相當好的態度。

讓我們跟作者學習,透過時時覺察,內在越來越清晰,連結也更深刻而綿密…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從覺察到感受:與人深刻的連結

【陳其正(醜爸)】

從西方如來到東方智者再到臉書部落客,甚至連這本小書都強調覺察的重要性,但⋯⋯覺察究竟是什麼?其實沒有任何深奧之處,只是因為我們經常被「自以為」困住,因此需要停下來、看看自己發生什麼事。事情真如我們所想像的嗎?覺察就是這個「看看自己」的起點。

下個問題來了,「那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要覺察?」對我這種憨慢遲鈍的動物而言,最簡單的提醒就是「情緒來臨時」。更精確地說,是「憤怒、傷心、恐懼,這些被標籤為負面的情緒來臨時」。

舉個例吧。

******************

手足衝突,爸爸自以為溫和且堅定

一天,聽見老大跟老三有言語爭執,抬頭恰巧瞥見老大拿著小本子打妹妹一下。老大雖然偶爾捉弄弟妹,但不愛衝突,我猜妹妹也激怒了她。我走過去,問道:「發生什麼事了?」姊姊氣沖沖說了一堆妹妹的不是。聽完後,我問:

「OK,所以妳很生氣就拿本子打她?」
「我沒有打她!」

此時我的心情已受到影響,畢竟我一直都帶著好奇心、不責備任何人的態度趨前詢問,但姊姊一股腦兒地把鳥氣都往我身上倒(這裡是第一個覺察點!但明顯我錯過了)。

「姊姊,妳有沒有發現我從剛剛到現在都是好好講話?」
姊姊不置可否,瞪我一眼。
「我看到妳拿本子打她才走過來,妳又說沒有⋯⋯」
高分貝打斷、抗辯:
「我只是嚇她而已,沒有打到她!」
「那妳為什麼要嚇她,是妳拿了她的本子耶?」
「我不想說!」

不想說?!是的,這時老父結結實實被激怒了,也乾淨俐落地直接跳過第二次覺察機會,把她叫到房間,老套地訓話+說教+和解了一頓。

身心俱疲。

就當時情況而言,爸爸前去關心卻被潑冷水,孩子挨一頓罵只是剛好而已。但若如此,為何老父心頭惴惴不安?不是應該罵得暢快淋漓、無愧於天地嗎?衝突後的鬱悶、懊悔,也是可以覺察的機會!雖然已於事無補,但總不能每次都只告訴自己「下次我不會再犯了」吧!把握機會好好審視暴走後的自己,就可以找到調整的契機。

******************

跟哆啦A夢借時光機,重來我會這麼做

回到第一次覺察機會,在悄悄升起的怒意下,其實我感到委屈。身為一個父親,擁有心理諮商學位與相關經驗,我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:期待自己和孩子建立開放自在的親子關係。同時,也期待姊姊可以看見我的努力、感謝我的好意關心。這是為何一開始我可以承受她強大的情緒,接著卻不容許自己的努力被無視。

如果我能在那時好好感受自己的委屈,看見大女兒的怒氣跟我對自己的期待其實不相干,女兒不應為我的內心八點檔負責。允許自己如果不能hold住,就別淌這手足渾水。

好吧,現實是我沒把握第一次覺察機會,不但救火失敗,自己的憤怒指數還節節上升。當姊姊大叫「我不想說」時,我內心的好爸爸小劇場戛然而止,「我想當個好爸爸」的期待破滅、付出關心沒得到回報,霎時我感受到憤怒、失望、挫折,甚至丟臉。什麼幫助孩子釐清事實、公平對待每個孩子早已拋到九霄雲外!

有看過電影《腦筋急轉彎》(Inside Out) 嗎?住在主角大腦內的五個角色,代表了五種情緒(喜樂、憂傷、害怕、反感、憤怒),平常運作得非常順暢,但遇到重大壓力事件時,每個情緒都亂了手腳,不知如何是好。這時最後出來收拾殘局的,是憤怒。一怒解千愁,大家就來比輸贏,別再管什麼情緒適不適當了。

當時的我下意識只想逃離腦袋裡亂成一團的負面情緒,貼心的「憤怒」立即跳出來掌控全局。如果能在那時好好感受自己的失望與挫折,允許自己可以是沒有效能的,提醒自己孩子在當下需要的是情緒上的接納、理解,而非一連串的偵查詢問,我的應對將會有所不同。一直問只是為了滿足我的好爸爸需求,消除我「妳們怎麼會打來打去」的焦慮,但這些都不是孩子們當下的需求。

******************

先自在感受自己,我們才能真摯體貼他人  

可以把上述例子整理成五步驟:

1. 生氣時 (或其他負面情緒,例如悲傷),無論如何都告訴自己「等一下,嘴巴拉鍊關緊!」

2. 感覺看看,當下真實的感受是什麼?生氣底下是傷心、害怕、還是挫折得要命?

3. 這些感受是誰造成的?先把孩子的行為套進「因為你OOO,所以我覺得很生氣」的句型。例如,「因為妳用本子打妹妹,所以我覺得很生氣。」再來,把生氣替換成你在步驟2察覺到的更深層感受。例如,「因為妳用本子打妹妹,所以我覺得很挫折。」這就讓人好奇了,為什麼手足爭吵會讓我感到挫折啊?應該還有其他原因吧?是不是我對孩子有什麼期待呢?

4. 找出讓自己感受到OO的真正原因。從上述例子中,真正關鍵的感受是挫折;讓我感到受挫、勃然大怒的原因,是想要孩子看見我好棒棒,也期待自己可以完美詮釋父親的角色。

5. 可以不要讓孩子為這些感受負責嗎? 孩子不是惹怒我的兇手,無法、也不需要為我的挫折負責。孩子要面對的,是自己的感受,對手足的期待,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,及下一次遇到類似衝突時,該怎麼做。

五步驟從覺察開始、問題解決結束,當中的關鍵便是「感受」。在台灣大力推行薩提爾模式的李崇建老師經常說「在感受裡工作」。當我們愈貼近自己的感受,愈有能力看見自己究竟是被什麼困住了。如果每次都是逃避面對自己,總是大吼「你想氣死我啊」,不但遠離自己,也是跟孩子斷線。線斷了,問題更不容易處理。

******************

把握最後一次覺察機會

過一陣子,老大心情好多了,我也沉靜下來,便問她:「現在可以跟我說⋯⋯不說也ok,但我真的好奇,妳剛剛發生什麼事了?」

「我覺得你要來處罰我。」
「處罰?我很久沒處罰妳了,頂多是罵人吧!」(謎之音: 這位歐爸,罵人也是種處罰好嗎)

她不說話。

我可以接受她的不說話嗎?可以的。我清楚看見自己又想要說服。拒絕說話的妳,是忠實於自己的感受,不想再跟我白費唇舌;拒絕說話的妳,並非無視我的愛和關心,也不否定我的付出、更不影響我的價值。妳就是妳,我真誠美麗的孩子。

最後一次覺察的機會,我把握住了。

謝謝不說話的妳。


【讀後感想】:
我們都是主觀的動物,很容易把自己的期待套用在別人身上,
無論是孩子、另一半、家人、朋友等等,
能夠內自省,透過各種方法去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是一件很棒的事,
如同標題所言,能夠感受自己、才有可能真摯的體貼別人,
謝謝大大的分享讓我們能夠細膩的省視自己,
把自己看得更加的清晰,
也透過這樣的方式讓我們能更貼近我們珍愛的一切,
感謝天主,謝謝。

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div></div>

強尼B 發表於 2019-3-27 02:30 PM

先自在感受自己,我們才能真摯體貼他人。非常受用的文章,很少人能站在別人的立場好好想一下!!

sweetmirk 發表於 2019-3-28 07:16 PM

要能完全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真的很不容易

畢竟人都情緒和自我的想法,但如果在說出口前多想想

或許彼此的溝通就可以減少很多的摩擦

lucy74613 發表於 2019-3-29 01:11 PM

sweetmirk 發表於 2019-3-28 07:16 PM static/image/common/back.gif
要能完全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真的很不容易

畢竟人都情緒和自我的想法,但如果在說出口前多想想


真的,三思而後言,對彼此一定能更好!

jijun1943 發表於 2019-3-30 12:11 PM

換位思考真的是很重要
不只是在親情中 朋友間相處也一樣
多站在對方心態想想事情就迎刃而解了<br><br><br><br><br><div></div>

leodonna5062 發表於 2019-4-6 06:16 PM

先跟自己相處好,了解自己以後,才有辦法和其他的人相處

henson-5宥宥 發表於 2019-12-25 01:42 PM

先了解自己 多愛自己 多發掘自己
才能夠有機會更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

jijun1943 發表於 2021-1-9 03:55 PM

謝謝大大的分享,常常我們都以自己為中心,但只有發自內心的感動才是真正的感動

zakayara 發表於 2021-1-9 09:54 PM

柔らかい素材がいいです。透過各種方法去把自己看得更清楚是一件很棒的事,
如同標題所言,能夠感受自己、才有可能真摯的體貼別人,
頁: [1]